[中宏网]夏璐:五年实干结硕果,“十五五”扬帆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5-08-05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面对世纪疫情、地缘冲突、全球通胀等多重冲击,中国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底线要求,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如今,站在2026-2030年的“十五五”的起跑线上,新的蓝图已在酝酿。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成就喝彩,更有信心对未来的征程满怀期待。
一、“十四五”:开拓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1.经济实力再上台阶--“蛋糕”更大、“质地”更优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台阶,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五年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广东+江苏+山东”。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稳定器”。
2.创新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
制度层面,科创板、北交所、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写入法律,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扩大到全部中央级科研院所,创新生态日益成熟。
3.绿色成为发展最亮底色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5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现在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法律体系、规划体系、统计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
4.民生福祉全方位提升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十四五”期间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在总数达到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教育方面,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医疗方面,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养老托育方面,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困扰群众多年的“大班额”“看病难”“养老床位少”等痛点得到明显缓解。
5.改革开放向纵深挺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发展局挂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呼之欲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国家发展改革委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从151项减到了106项,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十四五”期间,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覆盖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形成了一个大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为助推区域经贸发展的“钢铁驼队”。
二、“十五五”:值得期待的新亮点
站在“十四五”垒起的高台阶上,“十五五”将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一中心任务,在以下六个方面重点突破。
1.以“新型举国体制2.0”抢占科技制高点
“十五五”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有望在政策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中央财政资金“揭榜挂帅”,地方“筑牢基础”建设中试基地,国企、民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题共答”,风险投资、长期资本“以投带引”,真正打通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的阻点和堵点。
2.以“双碳2.0”引领绿色工业革命
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建立全国统一的碳足迹数据库,适时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四权”合一交易。预计“十五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50%以上,绿色甲醇、绿氢、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零碳产业从示范应用走向规模应用。
3.以“全域数字化”打造智慧中国
数字中国建设将从“消费互联网”迈向“产业互联网”深水区:5G-A/6G、星地融合网络全面铺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电网成为新基建标配。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公共数据“应开放尽开放”,企业数据“能交易尽交易”,个人数据“可控可计量”,GDP口径的“数据生产税”有望试点。
4.以“人口高质量发展”破解老龄化难题
“十五五”将迎来人口总量拐点,政策重心从“增量”转向“提质”。一方面,生育支持体系升级:扩大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发放多孩家庭财政补贴、推行父母共同育儿假、普惠托位实现“一社区一中心”;另一方面,银发经济崛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基本建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国覆盖,适老化改造带动家居、交通、文旅等万亿级市场。
5.以“共同富裕2.0”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通过“调高、扩中、提低”组合拳,力争用十年至十五年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质的提升。制度层面或推出“个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升级版、房产税立法与试点并行、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研究启动;同时健全最低工资、集体协商、技能人才薪酬指引,让劳动者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6.以“制度型开放”链接双循环
“十五五”期间,我国有望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进程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缩减至20项以内,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向东北、中西部梯度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实施,2025年12月海南自贸港全面封关运作启动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设计将推广至浦东、横琴、前海等重大平台。人民币国际化从“结算货币”走向“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多点开花。
三、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十四五”期间基本解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没有”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不再被“卡脖子”,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十五五”期间则需要直面我国发展中的“好不好”命题:创新能否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飞跃”,绿色能否从“外部约束”转为“内生动力”,民生能否从“兜底保障”升级为“品质生活”。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小院高墙”“脱钩断链”仍在升级;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地方财政、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的风险仍在高位处。但正如过去五年所证明的,危机是改革的催化剂,外部压力恰恰是内部升级的推力。只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到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号巨轮就能在风高浪急中劈波斩浪。
“十四五”已画上圆满句号,它用一串闪亮的数字、一幅斑斓的画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治”的内涵和成就;“十五五”正酝酿新的篇章,它将用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更具普惠性的民生福祉,向世人回答一个古老民族如何迈向现代化、走向复兴的时代之问。
(作者夏璐系麻豆a片 研究员)